大家好,我是拓寰老師,新閱讀來到了第14課,
今天書籍是《戒斷力,從「察覺」開始跳脫人生惡性循環》,
讓我們開始吧,
一、惡性循環,
以吸煙為例,「雖然心裡明白該戒,但還是戒不掉」,
作者說這是《南懷子》裡「逐獸者目不見泰山」的現象,
人們想「離苦得樂」,卻會接著把問題導向「自身有什麼問題」,
這種自責、不安與緊張,會使視野狹窄,
反而更無法掌握問題「真正樣貌」,
而有「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會變成這樣」
或「為什麼總是重複著相同的失敗」的迷惘,
二、腦科學,
本書作者是位醫學博士、醫療訓練師,從其創作的多本書書名稱可知,
是位「幫人戒菸」專門書籍的創作者,
書中,作者舉出甲午戰爭後,英國人伊莎貝拉·博兒 Isabella L. Bird,
到四川旅行寫的 《The Yangtze Valley and Beyond》,
「一到夜裡,船尾幾乎成了鴉片區,
14個衣衫襤褸的男人把鴉片燈擺在身旁,
把白天當苦力時的辛苦拋諸腦後,身體蜷縮在絨毯上,
臉上露出彷彿夢到極樂美夢般無比幸福的表情」,
興奮劑、尼古丁這類都是刺激神經釋放多巴胺,
然則,透過藥物強制刺激多巴安胺分泌的話,
神經到最後就不能正常分泌多巴胺了,
如此「代償性敏感度降低」結果是,
一、是用藥量增加,
二、原本辛苦勞動後的「放鬆感」消失,
三、重複行為,
柏青哥店「開獎」的中獎,要開到讓人擔心店會倒掉,
隔一段時間後讓客人大贏一次,
是為了讓「許久沒來店裡的人」覺得,這裡真是個好地方,
綜合上述,為能一直體驗強烈的快感,強迫大腦分泌多巴胺,
會讓人反覆重複某些行為,
但真實結果是讓神經變得麻痺,平日的生活也索然無味,
無法停止想追求刺激的行為,
三、後設認知,
作者說,先吃甜食再吃水果,會覺得水果不好吃,
原因是「後設認知」,客觀審視自己的能力會有變化,
是種心靈陷阱 (mind trap),
以先吃甜食再吃水果為例,甜味會擾亂人的飽足感,
然則,上癮症卻沒有「這樣照著做就可以戒掉」的做法,
但是結合前面幾次我們對習慣與腦科學的了解,
「努力戒菸」型失敗的原因是「吸菸者並未察覺自己的『後設認知』」,
仍以為香菸可以提升幸福感,或相信「抽菸可以消除壓力」,
如此,努力戒菸而失敗的例子比比皆是,
主要是「後設認知」從未改變,未來一但再接觸,很容易就破功了,
進階,
最後,作者提到一種「錯誤迷思(非理性信念)」現象,
它由三階段所構成,一是相信什麼、二是遇到什麼、三是產生什麼情緒,
舉例來說,
一、相信老師會愛學生,
二、被老師討厭,
三、嚴重的沮喪,
如此,這似乎越而接近我一直在思考的「情緒由何而來」的問題與答案,
結語,
以下有二點是很值得了解的,
一、腦波中有一種稱為 alpha 波的腦波,可以帶給我們「平靜」的效果,
抽菸會活化 alpha 波,如此「抽菸好似能帶給我們平靜」,
是一種「後設認知」,
二、有些創傷來自多巴胺功能有缺陷的狀態,
「察覺」是跳脫僵化固定的「後設認知」的好開始,
三、「你是不是對『誰』過度期待呢,」
如父母對子女過度期待,妻子對丈夫過度期待,
這種「子女就應該要乖的『錯誤迷思(非理性信念)』」,
所誘發的
一、子女就應該要乖,
二、子女沒有預期乖,
三、負面情緒,
承二、作者說可以察覺它,是跳脫「就應該點點點」心靈陷阱的起點,
--
※ 發信站: 大兔的神密世界(BunnyBBS.tw), 來自: 1.200.104.49※ 文章網址: https://www.bunnybbs.tw/article/1b5H2Xmq這篇文章還有原文或其他的回覆喔,要看看嗎?查看討論串